介绍
绝经被定义为继卵巢储备耗竭引起的卵巢功能终止后闭经超过1年。围绝经期是指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与生育力下降、更年期症状和月经停止有关。
在2001年,生殖年龄划分工作组(the Stages of Reproductive Aging Workshop)制定出一个生育期和生育后卵巢老化的分类系统。卵巢老化从胚胎发育期开始,孕20周时卵泡最多,之后卵泡持续减少直到绝经期。卵巢老化可分为卵泡耗竭和性激素衰竭。尽管生育期性激素分泌正常,正如生育晚期生育率下降一样,生育力下降倾向于性激素衰竭。
绝经过渡期基本的标志是生育晚期月经周期不规则,随后FSH轻度升高。FSH最初升高是由老化的卵泡产生的抑制素下降引起的。月经不规则标志着早期绝经过渡期,与正常月经相比经期紊乱>7天。月经周期进一步紊乱≥2天标志着晚期绝经过度。之后直到闭经1年,标志着绝经过渡期的结束和绝经后期的开始。在整个绝经过渡期,卵泡生长停止,抑制素分泌下降,FSH水平逐步上升。FSH升高伴随着雌激素水平升高和孕酮降低,直到绝经和卵泡耗竭时雌激素水平下降。
当进入绝经过渡期,很多妇女希望月经周期持续更久。如果月经次数增多、量增大,需要妇科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包括内膜癌。
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
卵泡产生和性激素分泌功能丧失通常与年龄增大关系最密切,但也可在发生年轻妇女。在40岁以下的女性中,卵巢功能过早衰竭常被称为卵巢早衰,或更确切为POI。探讨POI很重要,因为年轻女性将经历更长期的卵巢功能不全,生育力下降以及更年期症状。POI的潜在病因有很多,包括特发性、X染色体异常丢失、脆性X染色体前突变携带者、多性腺免疫衰竭综合征、放疗或化疗后以及手术切除卵巢。吸烟和营养不良可导致卵泡丢失加速和更年期提前。一旦诊断为POI,需考虑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检测脆性X染色体前突变、可能存在的多种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阿狄森病。POI患者同样可能自然受孕,发生率约为5%。然而,最好的生殖选择是接受赠卵或胚胎。
症状
最常见与卵巢性腺激素分泌衰竭有关的症状是闭经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性腺功能减退。血管舒缩症状包括潮热和盗汗影响高达85%的妇女,是更年期症状中最常见的,导致患者就诊。更严重的血管舒缩症状,往往继发于手术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诱导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性腺功能减退,从而导致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泌尿生殖道萎缩以阴道萎缩最典型,在雌激素丧失后很常见。许多妇女性欲下降,与阴道干涩和其引起的性交困难无关。随着雌激素的减少,骨量也加速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此外,研究证实自然绝经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早期的手术绝经患者中,有此类的病例对照证据。
诊断
在闭经1年有典型症状的适龄妇女中,绝经的诊断通常根据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据报道,绝经的中位年龄是51岁。在症状或绝经年龄不典型时,需检查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和下丘脑异常。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血FSH升高可支持绝经的诊断。血雌激素水平降低也是绝经的特征,尤其是雌激素低至10-25 pg/mL,因此,检测雌激素状态可帮助诊断卵巢衰竭。
治疗
更年期综合症激素替代治疗的历史趋势就如同钟摆一样,从20世纪八十年代时几乎每个绝经妇女都在治疗变成九十年代只有被挑选妇女才使用。这一改变由WHI(Women’s Health Initiative)发表的结果而起。现在雌激素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策略是选择症状明显的患者,治疗时间也受到限制从而使使用者受益最大而风险最小。治疗选择视生育老化阶段、是否有子宫和既往史而定。
血管舒缩症状
对有血管舒缩症状或泌尿生殖道萎缩的患者来说,雌激素替代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舒缩症状包括潮热和出汗,可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治疗。潮热的次数、程度和范围个体差异很大。通常血管舒缩症状的次数和程度从绝经时开始缓和,3-5年后显著减少。雌激素依然是治疗血管舒缩症状的一线措施。若患者有子宫,添加黄体酮对预防内膜癌尤为重要。其他治疗潮热的药物包括孕激素类、抗抑郁药和可乐宁等,但效果有限。
泌尿生殖道萎缩
泌尿生殖道萎缩对雌激素治疗反应很好。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雌激素能改善膀胱刺激症状、减少泌尿道感染复发、改善阴道萎缩的症状。局部应用比口服更有效。局部应用可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若患者治疗期间阴道出血,应全面评估患者包括内膜活检。
风险
乳腺癌
2002年,来自WHI的初步结果公布了,持续结合雌激素联合甲羟孕酮组的乳腺癌相对危险度(RR)增加,RR=为1.24(1.01-1.54)。这之后,伴随着激素替代治疗的减少,乳腺癌病例也在减少。在WHI的单用雌激素组中,乳腺癌发生率急剧减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乳腺癌发生率在“间歇期”长(>5年)的妇女中减少。“间歇期”被定义为从绝经到开始雌激素治疗的时间间隔。间歇期短的妇女的乳腺癌风险未减少,相反,间歇期长的妇女的乳腺癌风险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在长间歇期妇女中雌激素可能刺激乳腺癌细胞凋亡。
子宫内膜癌
在单用雌激素的妇女中,内膜癌发生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显著增加。一项Meta分析报道单用雌激素治疗者的内膜癌RR增加2倍,若使用超过10年,RR增加9.5倍。添加孕激素可预防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